住戶龍頭水質難達“新水準”
城鎮供水水質新國標實施,“最后一公里”管網成最大制約水質因素
據新華社電 7月1日起,我國正式實施新版的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,城鎮供水水質的國家強制標準從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,拉開了水質監測的序幕。然而記者調查發現,紙面上的標準并不代表實際監測能力,水廠水質達標并不代表居民家中的“龍頭水”即可直飲。
標準升級
百姓感受“兩張皮”
按照“新國標”規定,生活飲用水的檢測指標新增了有機污染物、農藥、雌激素等方面檢測指標,統一城鎮和農村飲用水標準,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準與國際接軌。
而杭州市民楊俊說,有時候出差回家,一開水龍頭,出來的水都是黃的,甚至連抽水馬桶水箱里都積滿了黃色的水垢?!斑@幾年做飯、燒開水我都買礦泉水,自來水燒開后總是漂著白色絮狀物,怎么敢放心喝?”
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杭州監測站站長董民強表示,水質檢測的取樣包括出廠水和管網水,并不包括老百姓水龍頭的“末梢水”。
源頭活水
仍難保龍頭出凈水
董民強表示,即使按照“新國標”的106項標準全部監測合格,居民家中的水仍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“二次污染”。
“居民感到有水質問題,主要原因出在供水環節上?!倍駨娬f,自來水從水源地流入千家萬戶,要經過源水、凈水、輸水、用水4個環節。水廠負責生產水,出廠水到達居民家中需要經過管網、泵站、蓄水池、水箱等多種設施,容易導致到達居民家中的水被污染或者變質。
“我們曾在巡查中發現,一些居民小區蓄水池、水箱衛生狀況堪憂,池面甚至漂浮著鞋襪、死老鼠等垃圾?!闭憬l生部門一位相關工作人員表示,按照規定,小區二次供水水池每年的消毒清洗次數不能少于兩次,清洗后還必須主動抽樣送檢,但很多小區都沒有做到,導致二次供水的檢測出現了盲區。
破解難題
供水服務政府有責
相關數據顯示,全國城市供水管網老舊、漏損率超標嚴重,年漏損水量達60億立方米,同時造成水質在輸送過程下降。以屋頂水箱和地下水池為主的城市二次供水設施管理不到位,部分設施不能及時清洗消毒,導致水質合格率降低。
業內專家指出,飲用水在“末梢”管網中受到污染很普遍,進行改造更新有必要。
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說,提升水質不僅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,也必須明確政府在供水服務中的必然責任,加大在管網方面的投入。